小心智能門鎖“咬手” 業內人士建議改進智能門鎖安全設計
伸出右手,搭上“把手”,掃描指紋,向前推門……“咣”——打開智能防盜門的手撞在了門框上。
近日,安上了智能防盜門的鄭女士為“鎖”事所困。“我家門朝右開,這門只要用右手拉,就一定會磕到手,我現在每次開門、關門都小心翼翼,不然新做的美甲就會被‘咬’掉。”
像鄭女士這樣被門卡手的案例還有很多。
智能防盜門憑借“一掃即開”、可設置各類語音提示、可聯動智能家居、可遠程給訪客開門等優勢,悄然成為千家萬戶的“保安”,但不少消費者在線上平臺反饋,這種門鎖存在安全隱患——由于設計方面的問題,一些智能防盜鎖門把手離門框太近,導致住戶手指屢遭不幸,輕則脫皮紅腫,重則手指骨裂、骨折,受傷者以兒童居多。
門為何能“咬”手?仔細觀察鄭女士家的門鎖可以發現,室內一側的“把手”其實只是一個長方形的金屬塊,開關門都需手搭其側,環握發力。“買智能防盜門前,我做足了智能門鎖掃描解鎖功能的功課,卻沒想到‘栽’在了門把手上。”鄭女士無奈地說,是這塊不起眼的金屬塊“坑”了她。她已聯系門鎖安裝師傅,對方告知該智能防盜門存在設計缺陷,可以更換橫向按壓式把手的電子鎖,或者只能另選防盜門,重新安裝。
記者走訪市場發現,智能防盜門有的裝配全自動智能鎖,有的裝配半自動智能鎖。某品牌銷售人員表示,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驗證指紋或密碼后,是否需要按壓把手開門或關門。
“垂直握把智能電子鎖是卡手事故‘重災區’,特別是具備指紋解鎖功能的推拉式鎖具。”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安防檢測中心副研究員、專業技術三級警監戴學嶸向記者講解了全自動智能防盜門的開鎖原理,鎖具識別指紋完成后,智能防盜門直接驅動電機使鎖舌縮回,門被打開。
問題出在“把手”到門框的距離上。常規機械鎖體的把手位置到門框的距離只有60毫米,大多數電子鎖都使用了這類鎖體,這就限制了把手中心到門扇邊緣的最大距離;智能電子鎖采用垂直“把手”設計,使“把手”與門框距離更近;由于標準規定,門框和門扇搭接寬度要在15毫米以上(用以防止撬竊工具進入),這使“把手”與門框距離再度縮短。由于指紋識別位置在“把手”附近,“把手”與門框距離又過短,若用靠近門框一側的手開門,手指的伸直或彎曲狀態不到位,就會被“夾手”。
“防盜門的鎖具把手中心到門扇邊緣的尺寸大多為60毫米,一些企業采用70毫米和80毫米的鎖體,但為數不多。”鎖業從業人員告訴記者,智能電子鎖企業大多是在原防盜門機械鎖體上更換帶有電子識別(密碼、電子門卡、指紋、掌紋、人臉、遙感等)的智能控制面板和把手,即便有配套鎖體,為了便于和現有門體的開孔配套安裝,企業也常把鎖體尺寸“鎖定”在60毫米這一“通用型”尺寸上。
當前,國內智能鎖普遍采用“6068”鎖體設計(大方鋼到導向片的距離是60毫米,大方鋼到鎖芯孔位置的距離是68毫米),導致鎖身與門框間預留空間不足,極易造成夾手事故。為了追求美觀,多數品牌廠家更傾向于采用推拉式設計,卻忽視了消費者的安全需求。
為何一些企業選擇“寬于律己”?記者發現,在現有標準中,《防盜安全門通用技術條件》《機械防盜鎖》《電子防盜鎖》《指紋防盜鎖通用技術條件》等僅是針對產品的防盜性能作出要求,并未對門把手的使用安全性作特殊要求。
不僅如此,“把手”與門框距離過近時,消費者想要自行調遠,并不容易。“想調整‘把手’中心到門框的距離,并不能簡單換位置,把手位置的改變,將影響鎖體整體內部結構布局。”戴學嶸表示,增大把手到門框的距離,會造成傳動力矩和鎖體尺寸的增加,使電子鎖的電機帶動傳動機構出現卡阻現象。只有具有一定設計能力和生產規模的企業才能通過優化鎖體和改進電機性能,將把手中心到門扇邊緣距離提高到80毫米。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針對這一痛點,很多企業提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案,如“按鍵開門”“單邊凹把手”等設計。部分企業建議消費者改變開門習慣,對于左開門,使用左手開啟;對于右開門,則使用右手開啟,以減少夾手的可能性。然而,這些措施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在緊急情況下,多數消費者會忽略按鈕的存在,習慣性地推拉“把手”,或忘記使用“對的”手開門。
“避免出現卡手情況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通過更換‘把手’朝向的鎖具,將豎握式改為傳統的橫向按壓式把手的電子鎖,或直接更換安裝配有把手中心到門扇邊距更大的鎖具的防盜門。”戴學嶸表示,如果不換,可以在把手邊加裝輔助握把裝置,加裝裝置和改變把手位置時,應注意不要影響門體的防盜性能。
此外,多數業內人士建議企業從用戶體驗和使用安全性方面進行技術創新。